跳转到主要内容
网站正在加载中,请稍候...
边缘计算

智能边缘节点架构

构建分布式边缘智能节点网络,在靠近数据源的位置进行实时数据处理和智能分析,实现低时延、高带宽、本地化的AI计算能力,为轨道交通智能化应用提供强大的边缘算力支撑。

  • 本地化AI推理,支持实时图像识别和故障诊断

  • 边缘数据预处理,减少云端传输压力

  • 离线运行能力,保障网络中断时的业务连续性

  • 容器化部署,支持应用的快速更新和扩展

节点类型

多层次边缘节点

根据应用场景和性能需求,部署不同规格的边缘智能节点,形成完整的边缘计算体系。

云中心

AI训练 | 大数据分析 | 全局调度 | 模型管理

区域边缘节点

分布式推理 | 数据聚合 | 边缘集群 | 协同计算

场站边缘节点

实时处理 | 本地AI | 视频分析 | 设备控制

车载边缘节点

实时监测 | 故障诊断 | 安全防护 | 节能优化

线路边缘节点

环境监测 | 基础设施 | 通信中继 | 数据采集

车载边缘节点

硬件规格
  • 处理器:Intel Xeon D系列 + NVIDIA Jetson AGX Orin
  • 内存:32-128GB DDR4 ECC + 64GB LPDDR5
  • 存储:2TB NVMe SSD + 1TB SATA SSD
  • AI算力:32 TOPS INT8, 64 TFLOPS FP16
  • 工作温度:-40°C ~ +85°C
  • 防护等级:IP65, 抗振动10Grms
核心功能
  • 列车状态监测:牵引、制动、辅助系统实时监控
  • 故障诊断预警:基于AI的异常检测和故障预测
  • 能耗优化:实时能耗分析和节能策略执行
  • 安全防护:入侵检测、防火墙、安全启动
  • 数据缓存:关键数据本地存储和同步

车站边缘节点

硬件规格
  • 处理器:AMD EPYC系列 + NVIDIA A100 GPU
  • 内存:256-512GB DDR4 ECC
  • 存储:10TB NVMe SSD RAID
  • AI算力:312 TFLOPS BF16, 624 TOPS INT8
  • 网络:双10GbE + 双万兆光纤
  • 冗余设计:双电源 + 热插拔硬盘
核心功能
  • 视频智能分析:人脸识别、行为分析、异常检测
  • 客流统计:实时客流监测、密度分析、预警
  • 设备监控:电梯、扶梯、空调等设备状态监测
  • 安防系统:入侵报警、消防联动、应急指挥
  • 信息发布:实时信息推送、多媒体管理

线路边缘节点

硬件规格
  • 处理器:Intel Core i7工业级 + NVIDIA Jetson Xavier NX
  • 内存:16-32GB DDR4 + 16GB LPDDR4x
  • 存储:512GB NVMe SSD + 防震设计
  • AI算力:21 TOPS INT8, 1.3 TFLOPS FP16
  • 通信:5G、LoRaWAN、光纤、卫星
  • 供电:太阳能 + 铅酸电池备用
核心功能
  • 轨道监测:几何参数、磨损、温度监测
  • 信号监控:信号设备状态、通信质量监测
  • 环境监测:气象、地质、自然灾害预警
  • 通信中继:无线信号覆盖和网络延伸
  • 入侵检测:周界防护、非法入侵报警

区域边缘节点

硬件规格
  • 处理器:双路AMD EPYC 9004系列
  • 内存:1-2TB DDR5 ECC
  • 存储:100TB NVMe SSD存储池
  • AI算力:8×NVIDIA H100 GPU集群
  • 网络:100GbE InfiniBand高速互联
  • 容器平台:Kubernetes + Docker
核心功能
  • 分布式推理:多节点协同AI推理服务
  • 模型训练:联邦学习和增量模型训练
  • 数据聚合:区域数据汇聚和预处理
  • 负载均衡:智能任务调度和资源分配
  • 协同计算:边缘节点集群协同工作
核心能力

技术能力特色

边缘智能节点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丰富的功能特性,满足轨道交通各类智能化应用需求。

集成NPU加速芯片,支持深度学习模型推理,实现图像识别、语音处理、异常检测等AI应用,推理时延低至毫秒级。

支持Docker容器和Kubernetes编排,实现应用的快速部署、弹性扩缩容和故障自愈,提升运维效率。

支持离线模式运行,在网络中断情况下仍能保持核心功能的正常运行,数据本地缓存,网络恢复后自动同步。

内置硬件安全芯片,支持可信计算、数据加密、安全启动等安全特性,确保边缘节点和数据的安全可靠。
32
AI算力
5
ms 推理时延
1000
+ 边缘节点
99.9
% 可用性
应用价值

边缘智能应用优势

边缘智能节点为轨道交通行业带来显著的技术和业务价值,推动智能化应用快速发展。

  • 降低数据传输时延
  • 减少网络带宽压力
  • 提升系统响应速度
  • 增强数据安全保护
  • 提高系统可靠性
  • 降低运营成本